2007年4月底,由中国—白俄罗斯道路建设科研中心、河南省高等级公路养护工程研究中心、西安公路养护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河南高远路业(集团)承办的“2007全国公路养护技术研讨会暨公路养护新工艺现场观摩会”在河南新乡顺利举行,河南省科技厅副厅长马世民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河南高远路业(集团)董事长刘廷国先生致贺词,河南省省交通厅总工程师范跃武参加了会议。
以下为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徐培华现场发言内容节选:
近年来,为了减少水损坏而采用了不同类型的密实型混合料,同时大大提高了沥青路面的整体强度,而车辙病害则成为我国沥青路面早期病害主要形式之一。造成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原因很复杂。既有个别的原因,也有共性的原因,既有技术上的问题,也有管理上的问题,既有外因,也有内因。从客观上讲,与管理、设计、施工、监理、材料、维修养护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维修处治技术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车辙病害主要类型
1、结构型车辙
由于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各层的强度,发生在沥青面层以下包括路基在内的各结构层的永久变形。这种车辙宽度较大,两侧没有隆起现象,横断面呈V字形。
2、失稳型车辙
在高温条件下,由于沥青混合料中颗粒之间沥青膜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了剪切变形,引起集料颗粒出现相对位移,车轮反复碾压作用载荷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极限使流动变形不断积累形成车辙。一方面是车轮作用部位下凹,另一方面车轮作用甚少的车道两侧反而向上隆起,在弯道处还明显向外推挤,车道线及停车线因此可能成为变形的曲线。对主要行驶双轮车的路段,车辙断面呈W形。
失稳型车辙主要发生在大坡道长坡段、弯坡桥匝道及收费站出入口等。
3、压密型车辙
该类车辙病害是由于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沥青面层本身压实度不足,致使通车后的第一个高温季节混合料继续压密,在交通荷载的反复碾压作用下,空隙率不断减小,达到极限残余空隙率才趋于稳定。它不仅产生压实变形,而且平整度迅速下降,形成明显的车辙,在我国是较普遍。
4、磨耗型车辙
当路面结构稳定,车辆行驶时,轮胎磨耗路表而产生此类车辙,车辙深度一般在5mm以内。这类车辙属正常现象,不需处理。
第二部分:车辙病害成因浅析
1、车辙产生的外因
高温与持续高温的影响
重载、超载交通的影响
纵坡、车况及车速的影响
2、车辙产生的内因
路面结构设计
原材料质量
混合料类型
矿料级配
沥青用量
粘附性
碾压质量
施工检测评价
第三部分:车辙维修处治技术
1、微表处填补技术
适宜范围:压密型、磨耗型等比较稳定的车辙。
技术特点:微表处车辙填补技术施工工艺先进、速度快、成本低、防水及抗滑性能好;填补后彻底改变了车辙内存水易产生水漂和结冰等安全隐患。微表处填补车辙为微表处工艺中较复杂的一种,需要更专业的队伍来施工。
2、铣刨加铺技术
铣刨加铺技术(改性沥青混合料、水泥沥青混合料)主要针对车辙深度在2cm以上的严重失稳型车辙,这一类车辙多由于上面层或上、中面层或上、中、下面层,高温稳定性不足而产生。处治时先铣刨掉其产生车辙的各面层,铣刨宽度视车辙范围而定,一般单车道4m,双车道8m。铣刨后认真检查下卧层状况,并对局部破坏进行修复。
(1)改性沥青混合料
(2)水泥沥青混合料
对长坡、陡坡、弯坡桥桥面及匝道等特殊路段的车辙采用水泥沥青混合料技术。水泥沥青混合料亦称灌注式半刚性路面,是将掺有适量外加剂的水泥乳浆材料,采用稀浆封层摊铺机将水泥乳浆“灌入”具有特殊级配的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控制在15~20%)母体骨架中,经过适当时间养生硬化后,形成半刚半柔性水泥沥青混凝土路面,是目前车辙防治的一项新技术。
3、铣刨拉毛技术
对沥青路面车辙隆起部位进行局部铣刨,恢复路面使用性能、提高行车安全,该方法具有施工时间短、交通干扰小、养护费用低的特点,是车辙处治的阶段性措施。
4、车辙防治技术
为了防治沥青路面车辙早期病害,应从设计、施工、材料、工艺、检测、管理等各方面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对长大纵坡等路段特殊路段,应采用特殊设计。
公路沥青路面建设目前存在车辙早期损坏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造成沥青路面车辙损坏的原因很多,不能够简单地归结为施工质量或材料质量问题,不仅仅是认识上重视就可以解决的,其中设计方案的优化、施工方案的比选、技术措施的落实、车辙控制指标的确定、验收评定方法和技术参数的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是处治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关键环节!
但是,车辙的治理还需要我国从事科研与行政管理的所有道路工作者共同努力,也需要交通运输与汽车制造部门的大力配合,只有这样,所有采取的技术措施才能发挥到实际作用,我国的公路建设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