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进入高架时代 未来两年将有近20座高架 |
来源:海峡导报海峡导报 发布日期:2007-7-11
|
高架之多 大小高架将有近20座 未来两年间,大大小小的高架桥建成后将有近20座。 把路和桥高高架到空中,就是高架桥、高架路。“新加坡”、跨线桥、立交桥,都是属于高架家族。 “新加坡”就是新加一个坡,离地面的距离最低,如快到曾厝垵段的小坡;跨线桥则是直接跨过一个路口或几个路口,如目前已经建成的东渡路一期高架、华荣路高架。 立交则形成了立体交叉,如滨北立交、石鼓山立交。将于2008年底建成的成功大道,有11座立交之多:机场立交、环岛北路立交、湖里大道立交(下穿隧道)、仙岳路立交、南山路高架桥、吕岭路半互通立交、莲前立交、文曾路立交、万石钟鼓山隧道立交和环岛南路立交等。 这些高架一条比一条长。最初的文园路跨线桥仅130米,华荣路跨线桥244米,吕厝跨线桥280米,滨北立交全长600米,仙岳路高架全长6公里,成功大道全长14.3公里,BRT一号线全线高架有32.4公里。 文园路高架桥 1991年2月初建成,位于厦门一中旧校门口转弯段,是厦门第一座道路高架桥,主桥长130米,桥面宽9米。当初建桥是因为车流量大,学生进出存在安全隐患。 石鼓山立交桥 1994年9月竣工通车,是厦门首座立交,位于厦门湖里区殿前福厦路、疏港路和殿前路的交会处,是进出厦门必经之道,既有机动车道,又有非机动车道,车和人互不干扰。 东渡路高架桥 一期于去年5月份通车,可从东渡路直通华昌路口;二期从象屿保税区至杏林大桥段,全长2091米,高架桥长1389米。它是我省历史上第一座分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高架公路交通道路,也是我省第一次大规模采用透水降噪的沥青路面摊铺技术的高架桥。 滨北立交桥 位于疏港路与湖滨北路交叉口,跨湖滨北路的路线全长600米,双向四车道,设三匝道,总长1217米。 仙岳路高架桥 今年2月份仙岳路西段高架全线贯通,全长6公里,桥宽25米,双向6车道。分三段:莲岳路口跨线桥,从育秀东路口起桥跨越莲岳路口至屿后路口西侧,总长434.31米;湖滨东路口跨线桥,从七星西路口起桥跨越湖滨东路至支三路口,总长911.06米;福厦路口跨线桥,从西浦路口起跨福厦路及台湾街路口至鹰厦铁路西侧,总长1284.81米。 华荣路高架桥 今年7月3日通车,桥梁长244米,主桥长116米,人车两用。 吕厝跨线桥 今年“9·8”前将通车,双向四车道,桥长280米,桥梁宽度为18-19.8米,主桥长度为280米,高5米。 成功大道 全长14公里,有望2008年底建成。跨湖里大道、禾山路、枋湖路、南山路、仙岳路、吕岭路、莲前西路、文曾路等,以隧道方式穿越大厝山、阳台山、太平山、万石植物园、钟山,最后与演武大桥相连。 一期工程由仙岳路至演武立交桥,全长10.532公里,其中仙岳路至文曾路7.005公里,文曾路至终点3.527公里;二期工程机场立交至仙岳路段。大道设计为双向六车道,红线宽度控制在50米,其中,莲前路以北控制在50米,隧道控制在30米,思明南路到演武大桥控制在60米。 厦禾路快速公交专用高架 厦门首期BRT(快速公交系统)工程(1号线)将在今年“9·8”后动工建设,争取在明年“9·8”前建成,1号线全长32.4公里,全线高架,高度9米,从第一码头沿厦禾路、莲前路、县黄路下至机场,跨过集美大桥,进入集美大道,至西客站。 高架之快 半个小时缩短到3分钟 几乎厦门岛内最堵的几个路口,都装上了高架:SM路口、吕厝路口、华荣路口、东渡滨北路口等。这些桥,使厦门“田”字型城市快速路体系日趋完整。 没建之前,直接通过这些路口的时间,有时是3-4分钟,有时要几十分钟,建成后,速度已今非昔比。 记者驱车通过滨北立交,从湖滨西路至东渡路,不到一分钟;过东渡路原来有时要半个小时,一期高架建成后,记者测算的通过时间是3分17秒;根据测算,吕厝跨线至少可使吕厝路口的通行能力提升30%以上…… 成功大道和仙岳路高架建成后,一纵一横,成为厦门“田”字里的“十字”。走仙岳路高架,20分钟可贯通东西;成功大道通车后,十几分钟可连接南北。 据了解,未来两年内,厦门市城市快速公交BRT将计划建6条线路,因为有了全封闭的专用道路,运营速度在每小时20公里到35公里之间,接近轨道交通的通行能力,今后,半个小时就能从轮渡顺利出岛。 7月初,厦门BRT(快速公交系统)方案在媒体上广而告之,1号线 全 长32.4公里,将采用高架方式。未来两年内,厦门大大小小的高架桥将有近 20座,厦门岛内交通进入“高 架 时代”。 高架之痛 三种“伤害” 搞交通的人有一种共识:高架会破坏城市景观。 厦门做高架桥时非常注意景观的维护。和福州相比,桥身本身光鲜亮丽;仙岳路高架建好后,桥下迅速种上了草;东渡路高架甚至在我省第一次提出创立海港生态、有花园环境式的人居道路景观带(尽管目前仍没见效果)。 但这些景色并没有削减桥本身带来的空间拥挤感,本来一眼可以看到对面,看到夜景,可凭空多出了一段钢铁,横亘眼前,视觉上没有了纵深感,人走在桥下,尤其能感觉到逼仄的压抑,其中,吕厝跨线桥离地面仅5米。 高架桥的第二“伤”是将粉尘污染提升了一个“高度”。汽车迅速碾过路面,会造成粉尘二次飞扬,原来灰尘在地面上,“站”在高架桥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后,污染的范围更高、更大。 第三“伤”是噪音。疏港路立交是我省第一次大规模采用透水降噪的沥青路面摊铺技术的高架桥,但沥青的作用有限,只减少10%-15%的噪音,尚有85%的噪音“登高而呼”。 高架桥经过居民楼路段时,会设置隔音玻璃,如仙岳路高架和疏港路高架。但是,隔音玻璃并非全段,其作用是用玻璃的硬度把声音隔住,让它弹回高架桥上,这样反而会产生回响。专家的建议是,最好采用吸音材料,而非隔音。 “不可否认,建设这样长距离的高架桥确实会在两个方面带来不利影响,一是城市景观,二是环境。为什么有关部门会倾向于选择高架?答案是,这是不得已的选择。”BRT建设指挥部在7月3日的媒体上坦言。 桥下之堵 桥上风光无限好,享受到的是过境车辆,也就是那些直接跨过拥堵路口的车。许多桥下地段依然拥堵,不上桥的车,仍然只有在桥下挤的“命”。 这些堵塞主要出现在跨过一个路口的“单跨”高架桥下,要么在桥下的路口堵,要么是下桥的时候堵。 5月份,交通改善办组织的民意调查中,“湖里区嘉禾路SM城市广场路段”列最拥堵地段第四名,恰好正在高架桥下。7月7日傍晚,记者驱车从此路口经过,用了6分多钟,这个时间,桥上的车早已越过SM到达新中医院。 东渡路高架桥下也一样,早上就8-9点开始堵。市民梁先生举例,东渡路253号银龙大厦至海沧大桥下的濠头公交站非常堵,大型集装箱车辆占用道路面积大,左转进入海天码头等候红绿灯时间长。 上了桥总是要下桥,桥和地面之间也会出现堵塞。上仙岳高架直接越过SM,到了仙岳路新中医院下桥后,地上的路突然变窄,桥上的车和桥下的车就像从瓶子肚挤到瓶子口,再加上新中医院附近设置掉头区,掉头车辆不时会拖住长长的车队。 仙岳高架通车后,交通改善立马跟进,包括禁左、路口红绿灯智能化、禁止大货车白天通行、让车辆和人各行其道等,但也只能起到 “微调”作用。7月份,交通改善办将再次对仙岳路高架进行动态研究。“建高架,对地面交通考虑还不够。”交改办陈中平指出。 思考 建高架并不是一剂完全解决拥堵的良药。民盟厦门市委专职副主席朱奖怀认为,解决道路问题,在某些路段建高架,或者是交叉路口搞一个坡道,都是应急措施,以后再建立交应慎重。 目前岛内的交通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岛难导致,如嘉禾路、疏港路,厦门的几个出岛工程如果能够完工,包括翔安隧道、公铁大桥、集美大桥等,将能缓解出岛压力。目前已建的高架桥完成历史阶段任务后,厦门往后继续在交通上做文章,就不要再考虑建高架,岛内已经没有什么空间可以再架桥了。 他认为,解决交通难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在平面上把整个交通系统理顺。路网规划上,很多路网没有形成,还有断头路未打通,如禾祥路和厦禾路之间规划的一条辅路,三四年了还没通,主干道虽然通了,可是很多车辆要到小街小巷去转,形成次干道的压力。 他说,很多其它城市也证明,高架只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如北京,建议把盖高架的钱,用于征地拆迁,解决交通问题,厦门的财力足以让岛内的路网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形成。 他举例,国外交通出现拥堵时,会采用地下立体交叉,往地下发展,厦门也可以多考虑地下。 多建近岸路桥、多开隧道 交通问题专家林地球建议,多建近岸路桥,多开隧道,少在主干道上建高架桥。 “像演武大桥这样的桥,我把它称为近岸路桥,不会对景观造成破坏,反而能成为一道风景线,演武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很注意对海岸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很成功的一条道路。”林老说,近岸路桥不在主干道上,而且能达到快速的目的。记者以50公里时速驱车行驶,从环岛路到鹭江道,约3分钟。 再开隧道来配合近岸路桥。厦门有一些山已经开了隧道,南山隧道连接湖里和湖滨中路,云顶岩隧道连接莲前与环岛路。多开隧道,能使一些道路更加畅通,高架桥难看,但开隧道的山上可以种树。成功大道便打通了很多隧道,值得肯定。 林地球认为,解决交通问题,要从整个岛来系统考虑,厦门的空间有限,应当站在整个厦门岛去科学规划,把地下跟地上、隧道与地面等结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