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以科技创新引领路桥建设 |
来源: 发布日期:2007-4-13
|
哈尔滨市在城市路桥重点工程建设实施中,由于采用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有效地解决了启动项目多与投入资金不足、进度要求快与确保安全无事故之间的矛盾,确保了年度工程建设提档升级,引领了城市科技建设走向。 新技术材料工艺引领和谐建设 传统观念中,铺设道路、架设桥梁注重通行功能,而对其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及美学价值重视不够。为此哈市路桥基础设施建设中大量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使景观性与功能性完美结合起来。一是首次使用并改进“鱼腹式”桥梁。此桥梁外形大气舒展,梁板圆润自然,单跨距离大,桥下宽敞通透。去年的文昌桥设计便采用改进后的“鱼腹式”桥梁。二是一体化施工工艺确保桥梁原始设计景观。以前实施灯饰亮化都是在桥梁建设后期,采取外部挂线、外部悬灯的办法,这种方法简便快捷,但灯饰设施破坏了桥梁的整体性。文昌桥等工程对灯饰亮化采取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施工工艺,先期预埋了线缆,避免了电线外露,确保了桥梁的原始设计景观。三是采用热接缝技术,使路面施工平整美观。去年在文昌街、华山路、公滨路施工中采用了热接缝技术,使沥青混凝土出厂温度提高10倍,含油量按规范上线执行,并使用两台摊铺机同时铺装,使沥青混凝土在同等温度条件下自然吻合,形成“一块板”。四是大量使用能形成美感的工艺和构件。针对哈市冬季少景无绿、易产生视觉疲劳的地域特点,在其他桥涵建设中大量使用能形成美感的工艺和构件。在征仪路地道桥上使用了模板工艺,使混凝土墙面更加平整、光亮。在华山路地道桥出入口处设置了曲型光栅,增强了流线感;地道桥护栏设置上尝试使用了“层叠式”不锈钢金属栏杆工艺,对栏杆与支座之间的连接端进行了美化。 新技术材料工艺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哈市建设部门积极探索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使以前的“抢工期”变为现在“抢效率”。一是长束钢工艺和预埋应边片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施工效率。由于文昌桥两侧建筑较多,施工作业面狭窄,大型机械难以进入,很多工序完全靠人力完成施工。使用特长纵横两想预应力张拉工艺,纵向长度达142米,横向长度达40米,为哈市道桥建设史钢筋张拉长度之最。二是梯级支撑工艺和钢土混合模板的应用节省了施工时间。华山路土质属亲水性亚黏土,工程开槽后多次出现塌方,为保证安全,提高效率,建设部门使用了梯级支撑工艺,利用大构件、斜支撑技术,同时使用钢木混合模板,充分发挥其重量轻、便于安装、可以多点同时施工等优点,加快了施工速度。三是应用新材料解决施工中难题提高工程时效。哈工大研制的超早强混凝土具有常温下能显著提高早期强度,低温或负温下能正常凝结、硬化、快速达到临界强度,能有效抵抗冻害等特性。在文昌街工程施工中,通过采用这种混凝土,解决了场地不足无法设置混凝土集中搅拌站的问题,并为哈市入冬施工积累了经验。 新技术材料工艺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去年哈市通过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使工程完成后可能给群众带来不便的问题得以解决。一是从丹麦引进发热电缆技术,解决哈市道路行车难问题。文昌桥南侧匝桥长140米,坡度为4.6,已接近桥梁设计坡度最大值,雪天和易结冰条件下,行车难度加大,在利用地形条件无法使匝桥坡度降低到3.5以内的情况下,使用了从丹麦引进的发热电缆,这种电缆可将匝桥地表温度加热到5~9℃,冬雪即下即融,不结冰,解决冬季道桥破路行车难问题。二是首次采用连续墙施工新技术,提高管道施工安全系数。公滨路地道桥工程涉及管线复杂,迁移难度大,采取开槽式施工方法,就会造成道路交通中断和停水、停电、停气,给周边群众生活带来影响。今年首次采用了连续墙施工新技术,减低了投资,安全系数大大增加,同时分段施工推进,也保证了交通顺畅。三是采用门字结构支架立体施工,保证双向车流畅通。针对和兴路车流量大、大型车辆多等特点,在文昌立交桥建设中,调整了封道施工的做法,弃用了占用现场大、装拆难的满堂红支架,采用门字结构支架,实施立体施工,保证了和兴路双向车流畅通。四是提高道路施工标准,解决道路翻浆问题。为解决道路翻浆问题,建设部门结合道路地质条件,提高灰土、碎石等基层国家规范标准,并采用机拌机铺、平地机找平、大型压路机压实、小型压路机找边等施工方法,提高施工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