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观察》:中国如何重新控制工业燃料油市场 |
来源: 发布日期:2006-12-8
|
中国的工业燃料油的需求在稳定增长,但其市场供给却“大唱反调”,被用作工业燃料油的重油资源产出量不断下降,让人开始担心中国是否即将出现重油危机。 珠海市增源节能环保研究所所长孟立增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说:“以广东为例,2005年,进口的180号油从2,400元每吨涨到了3,500-3,600元一吨,而且不易买到。这种情况造成很多广东企业破产转产,当然,这同时也抑制了中国的消费量。” 中国重油给环境带来重负? “重油”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为公众所知。它是非常规石油的统称,包括重质油、高粘油、油砂、天然沥青等。除了储量大、分布集中的天然稠油之外,重油还包括常规原油经过蒸馏后剩下的渣油,即垃圾重油。 据统计,中国陆上重油占到天然石油资源的20%以上,预测资源量198亿吨。经过50多年的勘探,中国已先后在境内12个盆地中发现了70多个重油油田。但中国的稠油热采技术起步较晚,迄今累计生产仅上亿吨。 经过20多年的“跑步”工业化,中国的工业燃料油消费量于2002年为四千多万吨,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燃料油消费国,2003年消费量占全球8%,占亚太地区23%。然而,国内的石化企业能提供的不足一千万吨,其它三千万吨依靠进口。这种情况到2004年达到高潮。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内外石油炼化企业技术的提高,市场价值高的轻质油品和化工产品的产出比例也大幅提高,而重油的产出比例却相对减少。国内燃料油市场需求却一直居高不下并有小幅上升,(因此)供求严重失衡,”黑龙江省能源研究所所长伞成立说。 这样的供求剪刀差使得中国在2005年全球油价飙升到70多美元时,工业燃料油的价格也随之增长了40%。 虽然中国对重油有这样庞大的需求量,同时重油在中国的价格也迅速上涨,但这并没有使国际供货商更加重视中国市场,相反,中国近几年进口的工业燃料油质量却越来越差。 中国进口燃料油的主要来源地为新加坡普氏(PLATT''S)市场。其中,180CST燃料油在进口燃料油中所占比例超过80%。这一市场由新加坡所控制,它集中了全世界的垃圾重油(渣油),进行调和之后卖到中国。 这种进口的工业燃料油最大特点就是硫化物超标。轻质石油的硫化物含量以毫克计算,但现在进口重油的硫化物含量平均都在3.5%以上了。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污染加重,能耗增加,浪费非常严重。 “吃干榨尽”是中国能源利用的现状,然而,这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节能和环保问题。 孟立增说:“以每年进口2000万吨工业燃料油来估算。每增加1%的硫含量,就有至少20万吨硫化物要排到空气中去;硫含量增加到3%,那就是60万吨的排放量。再加上颗粒物的排放,这个污染总量还要更大。不仅如此,颗粒物排放量的增加,也意味着燃料效率变低,能效下降。如果我们能控制1%的颗粒物的排放,就能够增加1%的燃料利用率。” 除了硫化物的含量严重超标之外,孟立增还介绍说,180CST燃料油的其它几项指标也严重恶化。作为历史上最早发展的工业燃料品种,180CST燃料油现在与五年前相比,其密度、粘度和硫化物含量都提高了。而且储油罐的罐底沉降问题非常严重,到岸油轮的仓底很难卸货。 控制进口,多用国产 工业燃料油的价格提高了,然而中国进口的重油产品的质量却下降了,以高价买来高污染、高耗能的低质品,中国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中国是要继续吃进新加坡从全世界收罗来后稍事加工的“垃圾油”,继而当个污染承载国,还是要提高关键污染物的指标,减少环境危害,同时摆脱新加坡的市场控制呢? 对于国内的大量炼化企业来说,工业燃料油的调和技术其实早已不是问题。 反观新加坡,孟立增说:“从工业燃料油的调和技术上来说,以往新加坡在大批量调和的技术方面最成熟的,也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培养。然而,从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新加坡的调和技术已经大大落后了,它基本上就是加热后在多级泵送的条件下进行热混和,然后直接装船。” 燃烧后排放到大气中的硫化物带来酸雨沉降问题已成为中国环境的最大危害。而在具体的脱硫问题上,与其让所有的燃料使用企业一起安装尾气脱硫装置,倒不如由燃料生产企业在源头上控制硫化物含量更为经济有效。但燃料生产企业脱硫系统的成本很高,谁来背负这个价格负担? 孟立增说:“现在的脱硫燃油的价格上不去,进口的高硫油却大行其道,这就需要给低硫油一个政策空间。(中国应该)以硫化物的含量为指标之一划分燃料油的等级,确定价格。” 不仅如此,孟立增认为硫化物含量指标也是一个在未来几年内控制进口燃料油、为国产燃料油腾出市场的重要途径。 “原来的大庆油是低硫高碏性的,但中东油是高硫低碏型的,这也是180号工业燃料油的主体。”孟立增不无担心地指出,“但在今后几年,随着几家大型合资炼油企业投产,国内的高含硫重油产品也会增加。如果我们现在不用硫含量的指标控制国外进口量,几年后以此 为指标进行再调整时,国内外的产品又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国内产品就失去了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机会。到那时候,中国的重油产品往哪儿销?” 充实燃料油期货市场的机会 两年前,石油业界为上海期货交易所重推燃料油期货欢欣雀跃,期待这一举动将改变中国在亚太燃料油定价体系中的弱势地位,降低中国进口燃料油的成本。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邓郁松研究员认为“这是中国重启石油期货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但两年过去了,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货并没有像人们当初期望的那样,达到和新加坡并驾齐驱甚至取而代之的实力。2004年8月开市后不久,由于油价的高位震荡和燃料油的进口量继续增长,期货市场的成交量和成交金额都在持续下滑。 在孟立增看来,要做强中国的燃料油期货市场,应该以含硫量等环境指标控制燃料油的进口量,为国产燃料油腾出市场空间。 “虽然在上海推出了燃料油期货,但如果我们没有库存,那它就是个空架子。要把它做强,就需要增加国产燃料油的比例,让更多的产品在国内的期货市场上交易,我们就有机会慢慢夺回定价权,”孟立增说。 另一方面,尽管国内原油生产稳步增加,但炼油厂随着实力的增加和技术的提升,原油蒸馏后的渣油率越来越低,而且很多国有炼油厂也对调和渣油生产工业燃料油这个“鸡肋”兴趣不大。国产燃料油到底有多大的增产空间,无疑要打个问号。 2006年11月12日至15日,首届世界重油大会在北京举办,探讨了全球重油发展的战略和对策,同时也埋下了一道伏笔:中国是否也需要开一个中国重油大会来回答自身企业面临的问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