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国际油价涨跌的十大因素

    华盛顿PFC能源咨询公司总裁罗宾维斯特说:全世界其他产业都在走向全球化,唯独石油业却反其道行之。在能源领域,世界并不是平的。

    对于油价走势,上海中期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石油分析师吴君的观点是:未来2年,油价将处于理性回调阶段,从目前的60美元左右向20年以来的油价中位---40美元目标位发展(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不确定的地缘政治风险和需求增长将给这一过程带来阻力。

    国际原油价格遭遇重挫,滑落到17个月以来的低点。

    油价由牛转熊似乎只在一夜之间。油价真的要跌了吗?

    看空派认为,随着供需关系继续好转,2007年油价继续下行几率较大。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认为,全球资金流动性开始收紧,热钱的撤出将导致资源类商品的价格继续回落,原油价格明年下跌的可能性更大。康菲石油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玛瑞尼认为,如果明年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又没有影响石油供应的地缘政治事件发生,油价可能最低下探35美元。

    也有专家坚挺油价。国际能源机构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认为,目前石油公司的剩余产能所剩无几,石油加工能力瓶颈问题短期不能解决,主要产油地区地缘政治因素依然活跃,长期而言世界经济增长将导致石油需求不断增加。所有这些,都将使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雷曼兄弟公司首席能源分析师爱德华认为,考虑到供应依然偏紧,2007年原油期货均价将比2006年高出8美元。当然,不管看多看空都不可能涵盖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对油市的震荡不在可分析的范围内。

    影响因素六:货币政策

    首先,美元是石油计价的主要货币,因此,美元汇率的变动实际上在左右着油价。

    美元一段时间以来的贬值,其结果就是造成油价上升。美元对欧元的比值,从2000年12月27日的1美元兑1.19欧元,下跌到2004年12月31日的1美元兑0.738欧元,贬值幅度达到38.1%。同时间段内,美元对日元贬值了24.3%。也就是说,即便每桶油价的数字变化不大,对欧洲国家、日本的消费者来说,油价涨了很多。

    此外,和通货膨胀率有关的利率变动也是研究油价变动要考虑的重要内容。美联储不断小幅提升利率为的是抑制通胀,全球范围内几乎同步的加息节奏确实能为过热的经济降温,从而从一个侧面为能源需求降温。

    影响因素七:投机

    投机因素对油价的影响毋庸赘述,要不是有大笔热钱追涨,油价绝不可能如此疯狂。但同样,要指望投机的力量把油价从下跌趋势里拉出来,恐怕比较困难。正如吴君所说,性质所限,投机因素永远不可能主导一波行情,它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安全的投资方法就是跟随趋势,投机者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原油商品异常活泼的属性使得投机力量的作用可以被放大再放大,其实投资工具并不具备左右市场的能量。

    目前的情况是,以对冲基金为主力的投资基金的撤离导致油价难以出现大幅反弹,分析人士因此判断,不排除年底油价跌到50美元的可能性。资金抽离石油市场还有另外一层原因,目前很多国家的证券市场正经历一波向上行情,谁都不愿意错过。

    影响因素八:新油田、新投资

    9月5日,以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为首的3家石油公司宣布,勘探人员在墨西哥湾的海底深处发现了一处大型油田,其原油储备量最多可达150亿桶,比位于阿拉斯加州的美国目前最大油田普拉德霍湾油田的储量还要大。这可能是38年来,美国本土发现的最大一处石油资源。如果这些新探明储量得以成功开采,该地区可能成为美国最大的石油新产地。

    类似的消息总能让人兴奋。本质上讲,新世纪第一场石油危机的潜在成因正在被瓦解,2002年以来,主要生产国和石油公司都恢复了在油田勘探、开发和提炼方面的投资信心。虽然何时收获、收获多少都难以预知,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进入了一个真正的投资高峰期,石油资源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有理由看好未来。

    而且,目前供需关系的相对舒缓,也是因为前一阶段油价高峰期对石油开采的投入相继进入产出阶段。

    影响因素九:气候

    气候因素也在压低油价需求。今年进入冬季以来,北半球国家的气温相比常年明显偏高,这就把冬季取暖用油形成的需求高峰推后再推后。考虑到全球变暖成为各个国家必须直面的问题,油价也必将受到温暖天气的考验。

    气候对油价的影响也体现在飓风的走向上。以往,几乎每次飓风光临,都会造成油市恐慌,这几乎成为定律,这也几乎无法改写,飓风总会给石油开采制造困难。

    影响因素十:石油国家主义

    华盛顿PFC能源咨询公司总裁罗宾维斯特说:全世界其他产业都在走向全球化,唯独石油业却反其道行之。在能源领域,世界并不是平的。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中,只有大约1/4向西方石油巨头开放,而上世纪60年代时,这一比例高达85%。

    几年前,当油价开始上涨时,墨西哥、俄罗斯、委内瑞拉和其他产油国开始收回油井控制权,切断了西方石油巨头进入新钻探区域的渠道。当这些国家让外来者进入时,他们就会从石油项目上提取更多的利润,在石油收入的每1美元中,就有90美分流向了政府,高于以往的70-80美分。

    石油国家主义的蔓延,其结果就如能源经济学家菲利浦费格勒所说,典型的西方石油巨头将缩小规模,其发展趋势将更类似梅塞德斯奔驰,而不是通用汽车。

    这种国家行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最不确定。吴君说,国家对石油行业采取行动的主观目的不是影响价格,而是完全出于安全考虑,因此,其产生的影响也是没有方向性的。供求变化等市场经济下的规律对此一概不适用。


    专家们的分析总是头头是道,言之凿凿,市场的走向始终变幻莫测,投资者、消费者则始终想早些再早些作出正确的判断。问题是:油价真的还要跌吗?

    影响因素一:需求

    供需关系是影响任何商品价格的最关键因素。我们首先来分析石油需求。

    石油需求和经济增长息息相关,眼下,全球经济和美国经济都进入增速趋缓的阶段,对石油的需求量自然也会喘一口气。

    美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今年第3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仅为1.6%,低于第2季度的2.6%,更低于第1季度的5.6%,为3年半以来最慢增速。充分说明经济降温的事实与趋势。德意志银行还将美国经济第4季度增幅预测调低至1.9%,并预计美国明、后两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分别为2.8%和2.5%,均明显低于市场平均预测。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显得动力不足,而且美国经济减速很可能拖累全球经济的增长。

    目前的情况使得市场普遍认为,持续两年的供需紧张已有所好转。美国能源资料协会最新报告称,全球第4季石油需求估计为每日8700万桶,比该机构上次预估减少了10万桶。国际能源署在11月份国际石油市场月报中下调了2006年和2007年的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测,也是基于对耗油大户美国经济增长将放缓的判断,根据该机构预测,明年全球原油需求下调16万桶至103万桶/日。 

    另一个因素也不容忽视,价格敏感是天性,当石油价格暴涨的时候,人们会自觉地少用油,一部分潜在需求被有效遏制,不要小看这股力量,今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将继续与去年持平,维持在1.3%左右,要知道,2004年时,需求增长高达4%。

    影响因素二:中国需求

    说到需求,就不能不说一直被归咎为油价上涨诱因的所谓中国需求。

    这其实是指以中国为代表的崛起中的发展中经济体对石油的需求。美国能源资料协会的2005年全球能源展望中预测,中国的石油消费占世界石油消费的份额将从2003年的7%上升到2025年的10.6%,印度的石油消费占世界石油消费的份额也将从2003年的2.8%上升到2025年的4.4%。中国、印度等一大批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需要石油资源,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

    然而,这种需求不能和油价上涨划上因果关系,这么简单的算法遮盖了事实的本来面目。事实上,中国需求只是油价炒作过程中制造的一个泡沫,当拨开云雾时,中国需求反而可以成为支持油价放低理由。

    中国石油消耗约占全球总量的8%,前两年的需求增长确实比较快,但这是因为对再早些时候需求停滞的一种补偿,这波高潮过去之后,今年,需求增长稳步回落到正常范围。

    另一方面,中国在替代能源使用方面有极大的潜力可挖。在交通领域,也就是能源消耗大多无法用替代能源解决的主要领域,中国的耗油量只占总消耗的四成,而美国却超过了75%,这说明,中国石油消耗的增长有大幅下降的基础。

    影响因素三:欧佩克

    需求算不算多,还要看供应能力。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在调节供应、进而影响油价方面的能力不容怀疑。某种程度上说来,这一波下跌行情,与欧佩克的减产不利大有关系。

    欧佩克在10月达成的自11月起日减产120万桶的协议如市场预期的那样,并没有完全执行,石油咨询机构Petrologistics统计显示,除伊拉克以外的欧佩克成员国11月日产量下降至2720万桶,仅执行了协议减产的一小部分。美国能源部则预测,欧佩克120万桶原油减产计划在进入2007年之前至多只能落实80万桶。

    欧佩克成员国拥有全世界超过75%的石油储备,却只供应了全球日消费量的40%。近些年由于成员内部口角不断,配额制度几近瘫痪。欧佩克秘书长巴金多曾表示,欧佩克成员国可自行减产应对油价下跌。但如果自行减产政策能起到保价作用,就没有必要成立欧佩克组织了。因此,市场普遍认为,欧佩克此番减产120万桶将是象征性的自行减产,交易商更倾向于把欧佩克减产当成利空消息来看待。

    未来油价走向何方,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欧佩克的减产决心。基于自身利益考虑,欧佩克不会对油价一味下跌袖手旁观,但也不会听任油价大起大落,怎样把握好平衡不仅是技术还是艺术。12月欧佩克将再度召开成员国会议,决定如何,拭目以待。

    影响因素四:库存

    德意志银行亚当希明斯基说,石油库存已经达到5年来最高水平,因此,日益提高的剩余产能将使油价降到每桶50美元左右。

    库存数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差额的变化,它可以在市场中起到调节供求平衡的作用---抛出库存可使供应量增加,反之亦然。

    美国能源部11月22日发表的油品库存报告显示,美国原油商业库存上周大幅增加,汽油库存也出人意料地增加,但其他成品油库存有所下降。在截至11月17日的一周里,美国原油商业库存增加510万桶,达到3.411亿桶,增幅远远超过市场分析人士原来估计的70万桶。汽油库存上周增加140万桶,达到2.017亿桶。美国原油库存包括商业库存和战略石油储备两部分。在截至11月10日的一周里,美国战略储备石油库存再次上升9万桶至6.886亿桶,已是连续第4周增加。

    影响因素五:美国政治

    布什代表的共和党在美国中期选举中的失利,也会波及未来石油市场。

    即将出任众议院议长的民主党领袖南希佩洛西在中期选举竞选时的一个口号就是民主党将削减给予能源行业数十亿美元的补贴。民主党赢得中期选举后,兑现这一承诺似乎只是早晚的问题。随着布什政府影响力的削弱,民主党还会相继出台其他可以减轻民众油价负担的政策。市场分析,布什政府也会在后2年任期里继续推行之前一贯的高油价政策。

    此外,美国在中东政策的调整也会对油价产生影响。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